医疗医药行业与RFID的发展探讨二
2023-03-17 来源:辽阳机械信息网
医疗医药行业与RFID的发展探讨(二)
快速登记挽救生命
在许多医院,每天急诊病人数量很大,尤其在一些大型的急救中心,当出了事故,有大批伤员涌进医院时,此时每一分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,而且也容不得半点差错。为了能对所有病人进行快速身份确认,完成入院登记并进行急救,医务部门迫切需要确定伤者的详细资料,包括姓名、年龄、血型、亲属姓名、紧急联系电话、既往病史等。以往的人工登记既慢且错误率高,而且对于危重病人根本无法正常登记。据统计,我国医院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很长时间都无法确认病人身份,难以和家属联系,因此医院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无法收回。在国内,几乎所有医院都面临着这种困境。
美国Wilford Hall治疗中心是一个有着1000个病床、24小时接收伤病员的空军医院。为了加快急诊抢救病人的处理速度,他们采用了RFID应用系统。过去医院接受一名病人,仅仅是入院登记就需要15分钟左右;而今采用了RFID医疗卡,只需短短的2分钟!平时就诊时,将信息印制在医疗卡上,由病人随身携带。当该病人入院诊治时,医院只需用二维条码扫描器扫描医疗卡上的标签信息,所有数据不到一秒钟就进入计算机中,完成病人的入院登记和病历获取,因此为急救病人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。由于RFID技术提供了一个可靠、高效、省钱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,因此医院对急诊病人的抢救不会延误,更不会发生伤员错认而导致医疗事故。另外,在需要转院治疗的情况下,病人的数据,包括病史、受伤类型、治疗方法、治疗场所、治疗状态等,都可以制成新的标签,传送给下一个治疗医院。由于所有这些信息的输入都可以通过读取射频标签一次完成,减少了不必要的手工录入,避免了人为造成的错误。
使用RFID后,患者个人医疗信息可随身携带,急诊时就不再需要手工输入个人信息,节约了时间,甚至挽救了生命。另外,RFID的成本并不高,这也为急诊的使用创造了条件。
新版“我是谁”
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,我们确实每时每刻都在应用病人标识,包括使用记载了病人情况的的床头标识卡、让病人穿上住院服等等。医院工作人员经常用类似“10号床的病人,吃药了”这样的言语引导病人接受各种治疗。不幸的是,这些方法往往造成了错误的识别结果,甚至造成医疗事故。事实上,我们还没有真正利用正确有效的病人标识来降低医疗事故,完善医疗管理。
医院对病人明确标识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:提供确切的病人身份标识,且标识准确而且统一,涵盖医院的各个相关部门;建立病人与医疗档案、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;使用可靠的标识产品,确保病人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。
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病人标识腕带(Patient Identification Wristband),将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标识带系在病人手腕上进行24小时贴身标识,能够有效保证随时对病人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。同时,特殊设计的病人标识带能够防止被调换或除下,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。
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状况的病人是谁?新生儿。刚刚出生的幼儿,特征相似,理解和表达能力欠缺,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标识往往会造成错误识别。因此,对新生儿的标识犹为重要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